查看原文
其他

占领心智的鱿鱼游戏

陈方勇视点 陈方勇视点 2023-03-14


那天去郎园station逛市集,孩子看到一个摊位忽然兴奋的叫起来:“那里有椪糖!”。我正莫明其妙,还是商家做了一个解释,才知道原来是出自据说最近最火的网剧《鱿鱼游戏》,引发了全球潮人的椪糖热潮。

 

出于成年人的好奇心和对小朋友的关心,我们两口子就去追了一下《鱿鱼游戏》,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少儿不宜的杀人游戏故事。说它少儿不宜倒不是因为场面血腥,而是因为直击人性最阴暗的角落,展现的是走投无路之下人性的扭曲。我是跳着看到了结局,原来做局者就是个病入膏肓的有钱老头,就想看其他人在绝望时做出的选择,而最终唯一的幸存者是心底还保存一点人性的人,他虽然是赢家,虽然拿了456亿的巨款,却不敢动一分,因为这钱来的实在沉重。

 

所有的游戏背后都是心智的博弈。心智是一个很微妙的定义,你相信什么就会看见什么,而你看见什么就会为你的认知做出定价,判定做一件事是值还是不值。比如奢侈品,如果去掉包装,摘掉LOGO,一切仅仅还原为基础材料和基本的使用功能,恐怕就是最不差钱的土豪也不会多掏一分钱。而一旦人们相信了故事,认同了游戏规则,在潜意识中把它和文化和身份认同挂钩,那么即使不过是随手捡来的破烂,甚至“皇帝的新衣”,人们依旧会高声附和,并争相为此买单。商场中讲故事的游戏也是一种“鱿鱼游戏”,人们称之为“胜(剩)者为王”。

 

疫情改变了很多事情,对实体商业尤其是个打击。传统渠道失灵,人们就开始转向线上,寻求新的带货通道,于是直播电商兴起,私域流量被看重,社群营销蔚然成风。很多的新消费模式底层大概都是一个“故事+产品+私域传播+社群裂变”的传导逻辑,通过故事来锁定核心圈层,再通过激励刺激圈层传播,当圈层裂变到破圈就构成新品的引爆,进而占领主流认知。玩这套打法的,其中不乏像喜茶、林清轩这样的成功案例,也有很多“见光死”的,就是因为没做好匹配,高维的故事错配了低端的产品,拉高了心理预期,结果却是负面的心里落差,自然不讨好。

 

以生命大健康这个关注度极高的大赛道为例,我就听过不同的占领心智的商业模式。比如有一家就是把中医养生做到极致的,他们是高端会员制,年费72万元,会员可以享受到的服务是一年的中医体系的健康管理,通过针对个人体质的定制化膳食起居的调理,实现以“不治”代替“治”的高级医术。他们深知这样的定价就不是面向大众的生意,所以根本不做任何公开宣传,全是基于真实疗效的口碑相传,全国一共不过300多会员。他们所有的服务都是针对会员展开,配有最顶级的老中医专家团,用的所有的名贵中草药都是山里天然长成,他们还有很多衍生服务,比如定制中药美学空间,买单的也全是会员。他们这种商业模式也许没法得到资本青睐,却不可否认是一个非常扎实的生意,通过信任来传导,也通过信任来约束,就变成唯一不同的“鱿鱼”,只要自己不背叛自己,就没人可以打的败。

 

假设我们正在进入一场“鱿鱼游戏”,参赛者都是亡命之徒,只有你死我活的竞争,只能有一个玩家笑到最后,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?“活下去”肯定是第一选择,需要尽快找到阶段性的同盟者,需要尽快展现自己存在的价值,最好就是大家都需要的那个人,这样才可以有选择权,才有话语权。接下来就是要做好每个阶段正确的判断,找到每个关卡的诀窍,找对队友,用对策略,用最小的代价实现通关。最终的决战一定是格局之战,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一定已经完成某种迭代,早已不是最初的那个你,能独享胜果的一定是耐得住寂寞的人,能否笑着离开得个善终,就看修行到了怎样的境界了。

 

中午路过南锣鼓巷旁的玉河,这里是元代大运河的遗址。河东有一片被高墙围起来的深宅大院,朋友说那是马云、许家印等人在京城置办的私宅,是他们在声名极盛时设在京城的会馆,不知接待过多少达官贵人,只是世易时移,有些恐怕很快就会易手。说到这里,朋友不禁感慨起来:真是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!在现实的商业社会,何尝又不是一幕幕的“鱿鱼游戏”在上演,财富排行榜上变幻的不正是一关又一关的“剩者”?曾经掉队的王首富正在宣告“我还活着”,而曾经的王者许首富还不知何时能走出泥潭,所以只要没有彻底出局(死掉),最终的赢家是谁还不一定呢!

 

朋友,你面前正在玩怎样的“鱿鱼游戏”?你打算怎么玩下去?欢迎给我留言,我们一起来纸上切磋几关如何?



近期文章推荐:

姑苏城外寒山寺,推门看见Xin天地!

谷底之中的地产公司,如何自救求生?

大时代里只有生死,回归真我方得安宁

城里人想要桃花源,乡下人想要桃花运,何法可渡桃花劫?

回不去的故乡,回的去的家乡

经历过生死,才明白创业路上为何有人越做越大,有人却众叛亲离

对话宛若故里金杜:不被别人绑架的人生才是自由的,才是自己真正的活路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